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视界 > 人物志 > 正文

山中医“八老”| 张志远教授

【来源: | 发布日期:2018-04-29 】

山中医“八老”| 张志远教授

雅赋绝学 医界“活字典”

——记我校老一辈名老中医张志远教授

undefined

undefined

张志远(1920-2017),自号蒲甘老人,斋名“抱拙山房”,山东德州人,教授。张志远幼秉庭训,读经书,习医术,于经、史、子、集多有涉猎。青年时代悬壶鲁北,享誉一方。他为人率直,不逐功名,不贪利禄,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以求,终成一代名医。1957年始执教于山东中医进修学校,致力于新中国中医药人才的培养。1958年转调山东中医学院,潜心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实践六十个春秋。张志远医、教、研并举,知识渊博,经验丰富,主编《中国医学史》《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妇科学》《医林人物评传》《医林人物故事》等,主审《山东中医药志》、法文《中医名词字典》,辑有《张志远医论探骊》,穷40年之心血著成《中医源流与著名人物考》《张志远临证七十年医话录》《张志远临证七十年碎金录》《空谷足音录》《诊余偶及》《蒲甘札记》等,发表论文400余篇,《张志远临证70年医论医话》《张志远临证70年习方心悟》《张志远临证70年用药手记》《张志远临证七十年日知录》《张志远七十年临证札记》等著作即将陆续出版,为有突出贡献的国家级专家。张志远雅负绝学,知识渊博,医界誉称“活字典”;其治教风范,清新自然;其医论精湛,立意高远,启迪灵悟,驰名当今医坛。张志远培养研究生近20名,他们均成为医教研各领域的带头人,为发扬光大中医事业而努力奋斗。

大医习业之路

张志远学医、习医、成家之路,颇有大医习业之风,其经验可供后人借鉴,其治学方法足能给人启发。

(一)传统文化为根基勤学博览是舟楫

张志远自幼受家庭影响,天资聪颖,刻苦好学,加之师长们的严格要求,很早就奠定了坚实的古文和文化基础。稍长,即涉猎经、史、子、集而成为有名的学者。对天文、地理、历史、哲学以及各门现代学科知识无不采撷,尤对易学深有研究和体会,以至影响了其医学生涯。

及习医后,举凡《内》《难》《伤寒》以至后世诸家之书,更是无所不读,促使其医学理论日趋丰厚,造诣渐深。为广见闻,开拓思路,还广泛搜求各种史料(正史、野史)、笔记、小说等,尤其注意科技新动向,对新兴之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论等,亦颇有兴趣,主张多学科研究中医,使之现代化。以其学识渊博,人称“活字典”。张志远认为应读有所用,学以致用,要正确选择材料,讲究其时效性、价值性,熟知者、过时者一目十行;生疏者、有用者精读细研。所以,他暮年仍能背诵许多书籍的重要原文,尤其是经典(儒学经典、医学经典)原文,更是了然于胸。他还积累了大量的读书卡片、笔记,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十万张以上的卡片,一千多万字的笔记,成为研究中医药的宝贵资料和财富。

(二)师传承授入门径 刻意创新登堂室

张志远少时学医,得到父辈及老师的指点,要求先理解中医基本概念,继而掌握基础理论,然后诵读脉法、汤头歌诀等;再修临床课,始习外科、儿科,继承了父辈外、儿科经验,又转向内、妇科,尤长于妇科。他既善于在临证中观察前辈们的诊疗模式,又善于思考和总结,认为只有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日新其用,开辟新路,中医才有生命力。因此,不仅要继承家学,还要不断发展,诸如对妇科不孕证等疑难病的辨治,总结出“妇科十治”。对各家学说的研究也主张思想革新。

中医学术,博大精深,学习中医有规律可循。中医历数千年仍存者,乃其基本理论及可靠的治病方法和疗效。自《内经》以来,基本理论之模式不变,而防治疾病的方法却代有发展。这就要求初学者先掌握基本理论,澄清源流,了解中医学术发展规律,开启思路。还可根据需要,不失时机地挖出治病法宝,丰富学识、经验。但是,临床实践也尤为重要。如此,则前人的理论与经验就能得以发展,临床疗效就能不断提高。如自制的“崩漏丹”,就是集众家之长,又结合实践的产物,治疗崩漏有突出疗效。

(三)勤求古训出新知博采众方寻妙方

张志远于中医经典中下苦功,特别是在师长们的熏陶下,对《伤寒杂病论》喜爱有加,其根据前辈们的用药经验结合自己体会而总结的经方“十八罗汉”“四大天王”等用药的特色,认识药物透彻,应用药物准确,能大大提高临床疗效。每当他把这些体会、心得传授给学生们时,都深受大家的喜爱和好评。

张志远于经典之外,更是广搜博采,举凡民间单验秘方、名家经验效方、各种各类书籍所载药方,甚至僧人、道士、武士等等所藏之方,均是学习记录的对象,至今搜集了大量的效验秘方,经过亲自验证后常常用之于临床而收佳效,他还毫无保留、不辞辛苦地将这些资料整理成篇,出版传世,利益大众。

(四)他山之石可攻玉现代医学须熟知

张志远强调:“无论中医、西医,皆各有长短,善为医者,应巧于取长补短,而不可立门户之见。”他自五十年代即注重学习西医,不仅熟练掌握其基本知识,而且能用其长,灵活地将客观化验检查结果与中医诊治相结合,弥补了中医过于抽象,或“无证可辨”时的不足。如对肝病的辨治,常参考化验结果,及时修订治疗方案,取得满意效果;对心脏疾患,亦参照心电图等的提示,分辨病情,投予经验方药,往往收效更捷。当然,他也非唯“客观指标”论者,更反对中医西化,因二者是两种理论体系,如西医的“炎症”不能等同于中医热证:西医注重局部、“标”的治疗,中医则相反。其关键:以现代医学检测做参考,辨治不离中医的理、法、方、药。

学术经验举要

(一)倡论“医易相关”说

张志远认为,《周易》乃“群经之首”,其对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重大。

《周易》虽无阴阳二字,但其认识自然、分析事物的“两点论”却很科学。其中乾、坤乃阴阳之肇基。因此,一部《周易》所体现的主题就是阴阳变化规律,为《内经》的阴阳学说奠定了基础。《内经》有关阴阳的特性、阴阳的关系及其变化,以至对自然的认识,无不与《周易》相通。特别是易学“两点论”的思维方法,框定了中医思维模式,如其中的上下、内外、出入、进退、损益、吉凶、否泰、存亡等分析事物变化发展的方式,开启了古医家之悟门。

(二)剖析流派学说研讨

张志远认为研究医家的正确方法应是考证人物、辨析学术渊源、提炼学术思想并举,以便全面掌握。探讨各家学说应注意补偏救弊,对医家评析应平正通达。每位医家都有自己的学术渊源、学术背景,因而,其主张各自有别,对医学的贡献突出在某一方面,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求学者善于把握各家之长,综合为一体,以便获得较为系统、完善的学说。张志远对医家的生平、著作进行了严格考证,填补了不少空白;对医家学术的辨析与验证,亦多精辟之论。如“成无己学术思想发微”“丹溪相火论评析”“论景岳阴阳观”“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考析”“吴瑭生平史略”“温病学派大师叶桂”“张锡纯用石膏”等论文,均是其悉心研究成果。尤其强调临床实践乃研究各家学说不可或缺的途径。因前人的理论、经验均来自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理解、运用,并判断其正确与否。

(三)各家学说实践升华

张志远认为东垣脾胃论有其要点,即脾胃为水谷精微化生之源,气是根本;中州土衰元气上趋,则阴火上升。张志远认为,凡脾胃亏损,临证要验证“阴火”之说,运用东垣理、法、方、药;由喻昌“大气论”了解气虚下陷是否“热中”的现象,试用张锡纯升陷汤。在李氏全部著述中,首先指出的为“热中”之变。张志远认为,此证皆以“饮食失节、劳役所伤”,为“中气不足当补”之证,虽然有发热现象,也不属实证的范围,他依据自己经验,提醒人们若“认作外感风寒有余之病,重泻其表,使营卫之气外绝,其死只在旬日之间”,千万不要犯医疗错误。张志远不仅理论上有建树,而且始终重视临床,善于师法古人而勇于创新。尤其对妇科有独到经验,内科证治亦多体会,如学习喻昌“大气论”及张锡纯“升陷汤”法,自拟“通阳解痹升气化痰蠲饮汤”,用治大气不足、痰饮凝集之胸闷下泻,疗效显著。其他如在治疗冠心病、高血压、肾炎、尿毒症等方面均有特长;还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张介宾将六味地黄丸去掉三泻为纸上谈兵,不足为训,如此之类,皆足资后学借鉴。

(四)临床验案举例

张志远立足临床实践七十载,重视析理,对中医理法方药造诣颇深,长于内科、妇科疾病的调治,治疗崩漏证,重视助益冲任二脉,喜用补气、凉血,慎投炭类止血药物;创制的名方香姜红糖散,简便精当,用治痛泄,效果可靠;对顽固性头痛,多以川芎为君,每剂常用到25g;以时间辨证法则,定时用药论治头痛的经验,尤为精妙。定时用药治头痛一案体现了张志远辨证施治的丰富经验和灵活性。感冒后巅顶部头痛,一般来说属太阳经或厥阴经。初拟散风通络,祛太阳经脉风寒之邪治之,未见效果。从前法治疗罔效,另辟蹊径考虑,认为午后18:00发作至21:00加剧,此为阴盛寒阻于厥阴所致,遂以大剂吴茱萸汤投之,并改变早晚服药方法,于发作时连服2次,果然收到明显效果。此例患者连进药40剂,彻底治愈。可见既要借鉴前人经验,又要具体分析,灵活掌握,才能推陈出新,取得良好效果。

undefi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