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视界 > 说校友 > 正文

说校友|全国政协委员唐旭东:提案“小切口”撬动百姓“大民生”

【来源: | 发布日期:2023-03-09 】


我校中医内科学1987级硕士生校友

    学技术一等奖4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等奖项4项。被评为首都名中医、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央保健先进个人;中医药科技推广工作先进个人。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又是一年春风拂面时。连任全国政协委员后,如往年一样,唐旭东带着聚焦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提案走入全国两会会场。“多提好的建议,让‘小切口’撬动‘大民生’,汇集更多支持中医药发展的力量。”寥寥数语间,他道出了自己的履职初心。
    身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医疗、科研、疫情防控、继续教育……唐旭东肩头的担子沉甸甸的。“虽然工作比较繁忙,但我仍旧尽量深入基层,了解民情、了解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他认为,深入基层是把履职工作做实做细的关键。
履职五年来,怀揣着一颗对中医药事业的热忱之心,他始终在为中医药发展鼓与呼的路上奔走。
    面对新冠疫情突袭,他守土有责,坐镇后方,为奋战在一线的四家院属医院医务人员全力做好管理保障,并抓紧抓实院感工作。在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举办的“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机制”专题座谈会上,唐旭东作为唯一一位中医药专家参加,提出建立重大疫情救治中西医协作机制的建议。同年,他也将加强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体系临床基地建设的提案带上了两会。在唐旭东等代表委员和中医药行业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中医药抗疫的优势作用得到广泛关注,中医药参与疫情防控工作机制更加完善,中西医协同发挥作用的模式更为成熟,为我国走出疫情大流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提升我国农村地区的中医医疗服务能力也是唐旭东关注的话题。在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对口支援工作中,他总是身体力行,多次作为总领队,不远千里带领医疗队赴山西五寨、四川阿坝州和甘孜州等地开展巡诊帮扶工作,并在当地开展调研。他发现,基层卫生人员特别是中医类卫生人员严重短缺,与其医疗机构数量和服务能力严重不平衡,为此他多次递交提案,呼吁加强县乡村医疗卫生人员中医药服务能力培训。如今,我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和可及性大幅提升,将近3000名乡村医生纳入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继承人,乡村医生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广泛开展。
    加强中医药领域科技平台建设,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加强海内外中医药古籍的梳理和利用……一件件提案的写就都凝聚着唐旭东的深刻思考与扎实调研。“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我们应该将各项政策规划落得更扎实,将医疗、教育、科研做精做优。通过调研,能够发现一些关键问题,需要我们通过建言献策,创新发展机制,激发事业发展内在活力。”他表示。
    今年,是唐旭东作为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履职的首年。“再次当选政协委员,我倍感光荣,更需要进一步学习新的知识,启发思维,通过有针对性的建议,推进中医药综合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将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反馈给老百姓和社会。”他说。

    唐旭东,我校中医内科学1987级硕士生校友,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兼西苑医院脾胃病研究所所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脾虚重点研究室主任。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副会长兼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级脾胃病重点专科、局级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药监局中药保护品种专家委员会委员等。长期从事中医药防治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脾胃病理论传承与创新研究及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学研究,在该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先后主持科技部十一五、十二五支撑计划项目、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国际合作项目、973计划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30余项,制定国家级及行业、团体诊疗和质控标准68项,主编《肠易激综合征的基础与临床》、《中华脾胃病学》等学术专著12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 30余篇),获国家专利授权2项,软件著作权3项。先后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黄学者;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和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团队获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治疗难治性胃肠病传承与创新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