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视界 > 校友说 > 正文

校友岳小强 | 小强说《伤寒》之三——谈柴胡桂枝干姜汤

【来源: | 发布日期:2019-02-01 】

校友岳小强 | 小强说《伤寒》之三——谈柴胡桂枝干姜汤

以下文章来源于上海长征医院中医科,作者岳小强

上海长征医院中医科

上海长征医院中医科上海长征医院中医科是国家教育部中西医结合临床重点学科、国家中管局中西医结合胃癌重点专科、上海市中西医结合胃癌特色专科、上海市综合性医院示范中医科。科室拥有中医病房、门诊和教研室,开设有9个特色专科门诊,是一个集医、教、研一体的临床科室。

 

柴胡桂枝干姜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该方由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干姜二两、瓜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和炙甘草二两组成,对其病机及主治古今医家争议颇多。

病机探讨

关于柴胡桂枝干姜汤的病机,现高等教材《伤寒论》的对该方注解为少阳病兼水饮内结,认为系伤寒五六日,先以汗法解表,又用下法攻里,误治伤正,邪气内传而病未解。病传至少阳,邪正交争,则往来寒热;邪犯少阳,少阳枢机不利,经气郁结,但结而不甚,则见胸胁满微结;胆火上炎,循经上扰于心,则见心烦;少阳枢机不利,致三焦决渎失司,以致水饮内结,津液不能下行则小便不利,津液不能上承则口渴,水饮与邪热郁结蒸迫上冲则头汗出。伤寒大家陈慎吾老先生认为“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少阳病而又兼见阴证机转者,用之最恰”。胡希恕在《伤寒约言录》解释为:伤寒五六日,为表证传于少阳之期,因已发汗而复下之,使津液大伤,使半表半里的阳证变为半表半里的阴证。可知小柴胡汤从阴,是适应治疗半表半里阳证,柴胡桂枝干姜汤从阳,则适应治疗半表半里阴证。近代刘渡舟教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柴胡桂枝干姜汤的病机为胆热脾寒,并解释说:“邪陷少阳,气郁不舒,故胸胁满微结……内伤脾气,太阴虚寒,故见腹满或大便溏,此证为胆热脾寒……以桂枝、干姜温下寒。用本方和解少阳兼治脾寒,与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兼治胃实相互发明,可见少阳为病影响脾胃时,需分寒热虚实不同而治之。”因此,柴胡桂枝干姜汤证总属少阳太阴同病,且在病机上一虚一实、一寒一热,即少阳郁热兼太阴虚寒

方证及运用

方中柴胡为少阳主药,畅气机,散郁火,有助于少阳气机外透;黄芩苦寒,能清解少阳郁热,二者相伍以枢转少阳,解半表半里之邪,为方中主药。干姜、桂枝配炙甘草辛甘化阳以温振脾气,合黄芩、天花粉又能辛开苦降,复脾胃健运;牡蛎咸寒,既可化饮散结,除邪下之痞结,又能合天花粉清热除烦止渴,兼以安神。诸药合用,既可疏利少阳,又能调和脾胃,兼能清热、化饮、散结、安神,当为少阳太阴同病合治所设。

临床应用中,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的核心在于少阳有余和脾胃不足并见,少阳之证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胁下痞块或胀痛、口苦、咽干、目眩等为多,脾胃不足则以纳呆、食入运迟、胃寒喜暖、腹胀、便溏、肠鸣、痛泄、大便时干时稀一症或数症并见,临床可广泛用于慢性胃炎、慢性肝病、肝硬化、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胰腺炎,胆囊切除术后、失眠等疾患。笔者在临床中独重脉证,认为凡见右手关脉弦而右尺脉浮滑或浮濡,则径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因右手关脉弦为木来克土,右尺浮滑或浮濡为脾虚肠寒,据脉已见少阳有余兼太阴不足之象。临床根据患者不同表现,还可灵活加减,以更加切合病机,如兼胁肋胀痛者,加延胡索、川楝子(兼气血瘀滞者),或虎杖、郁金(夹湿热者);兼呕恶泛酸等胃气不和者,加半夏、生姜;兼嗳气者再加旋复花、代赭石;兼腹胀者,加厚朴、枳壳;兼腹痛者,加芍药;兼食少、下利者加党参、白术;兼心悸失眠者,加茯苓、龙骨等等。

作者简介岳小强,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本科1994级校友,上海校友会副会长。博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中医科主任。曾任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中医系经典著作教研室主任、长海医院中医内科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恶性肿瘤和消化系统疾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