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山东中医药大学1985级中医少年班校友、岐黄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丁霞作为校友代表在2024级新生开学典礼暨军训动员大会上致辞。
讲话全文
尊敬的立祥书记、可建校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师弟师妹们,大家上午好!
39年前的今天,还不满15岁的我,作为山东中医学院第一届少年班的学生,像你们一样怀揣着理想、洋溢着青春来到这里,开启了我的追梦之路。在离开母校28年之后,感谢母校的邀请,今天再次站到母校的这片热土上,我不免心潮澎湃!
回到母校,看到曾经的老师和同学,看到坐在台下的你们一张张充满朝气和阳光的脸庞,我不禁回忆起在这里度过的3年少年班、5年本科、3年硕士共11年的美好时光。那些年,我和小伙伴们曾经一起在校园里背诵老师专门为我们少年班编写的《汤头歌诀》、《药性赋》、《医学三字经》;曾经一起参加辩论赛、知识竞赛,并为获得比赛的胜利而欢喜雀跃;曾经排着队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去教工食堂吃桌餐;曾经一起游千佛山、大明湖,留下珍贵的照片;最让我难忘的是,我曾经作为学校女排队长和主攻手,在教练马翠平老师的带领下,和队友们在球场上挥洒汗水、泪水,多次获得包括全省第二名的好成绩!除此之外,我还记得,曾经因为在课堂上打瞌睡,被老师扔粉笔头叫醒,然后告诉我,你要扮演好人生的各种角色:在球场上,你应该是一个好队员;在家里,你应该是一个好孩子;在课堂上,你应该是一名好学生。老师曾经讲的这些话,至今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成为我行动的准则。回首那些时光,正是这许许多多的曾经,造就了今天站在这里的我!造就了我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性格;造就了我团结友爱、协同攻关的风格;造就了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品格。也使我不断成长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岐黄学者。回首昨天,我不禁感慨,能成为山东中医药大学的一名学子是多么大的幸福和幸运啊!今天,站在培养了我多年的母校的讲台上,我想借用三句话来跟师弟师妹们分享我的感悟和体会。
第一句,用孔子的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中医药学的学习有大量要背诵内容,从中医基础到中药方剂、从黄帝内经到伤寒金匮,上学时背诵的方歌和经典条文直到今天依然清晰地镌刻在我的记忆深处。在临床中,每当遇到复杂病例或需要迅速决策的时刻,这些知识便自然而然地涌现心头,让我能够信手拈来,灵活运用。正是这段尽情沉浸在知识中的日子,和我在山东中医药大学练就的扎实的“童子功”,赋予了我在执业生涯中一往无前的底气。
回想一路的学习历程,我硕博研究生分别师从全国名中医丁书文教授、田德禄教授,工作之后又师承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国医大师、院士王琦教授,国医大师孙光荣教授,从大师们的身上,我不仅汲取了临床经验,他们大医、大爱、大德的品格都深刻的影响着我。我也将这些美好的品格传给我的学生们,正所谓,问道于大师,布道于后学,传道于未来,实现中医学的代代相传。
如今的我,工作的维度比较多,除了行政工作,还有临床、科研和教学,能够像以前一样沉浸式学习的时间越来越少,但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知识飞速更迭的时代,获取知识很容易,保持学习却越来越难。年少时养成的学习习惯,让我能够在繁忙的工作中,利用好碎片化时间,重新温习中医经典,及时追踪前沿进展,才能实现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第二句,借用宋代词人柳永的诗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医”消得人憔悴
我硕士期间跟随丁书文教授开展中医药防治心律失常的研究。我至今仍然记得丁老师非常生动的给我们讲心律失常的中医病机,他说:“心律失常的发作特点就像风,来去无踪。如中医病机学所说‘热极生风’,而热邪又分为实热和虚热,因此将心律失常分为痰热扰心和阴虚风动两种主要证型”,并据此研发了新药心速宁胶囊和复心宁胶囊。目前心速宁胶囊已被纳入医保乙类处方药,为无数心血管疾病患者带来了福音,真正实现了把中医药的“好文章”写到祖国大地上。丁老师这种将中医理论与临床应用、新药研发、成果转化相结合的全链条中医药研究思路,对我如今的科研工作带来了非常大的启发和影响。
博士考到北京中医药大学之后,我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消化系统“炎癌转化”的研究,将中医药“治未病”的优势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针对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的最后一公里,研发了创新药物“慢痞消”,实现了成果转化,目前正在开展新药研发的工作。这些研发的思路,其实与硕士阶段的培养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在这里,我要郑重的向丁书文老师深深道一声感谢。
但是,科学研究的道路上,鲜有一帆风顺的旅程,对于慢痞消的研究,已经经历了长达近20年的时间,从动物模型的建立、临床患者的应用再到作用机制的深入探索,其中有很多创新,在创新中需要有很多坚持。我至今清晰的记得,工作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的那一个个坐在小板凳上不分昼夜奋笔疾书的日子;也清晰地记得那些研究不顺利、项目没获批的遗憾和难过,但是要很快走出这些情绪继续前行的时刻。因为我相信,只要秉持“青蒿素”精神,终有一天会“守得云开见月明”。
第三句,借用鲁迅先生作品中的话——唯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回首中医路上的39年,我与中医学如同“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正是对中医学的热爱,让我奋勇、奋发、奋进地迎接未知的挑战;正是对中医学的热爱,让我坚定、坚持、坚守在中医药研究的道路上;也正是对中医学的热爱,化为了我前行路上的不懈动力,促使我勇于承担起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任,经历风雨兼程,见证这一古老智慧与现代科学的交融,为中医药的蓬勃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对中医学的热爱,来自对母校的热爱和关注!母校底蕴深厚、特色突出、优势明显。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首先编辑出版了《名老中医之路》,享誉全国;继而成为首次也是唯一一所创办了中医少年班的中医院校,开启了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的先河!这是多么令人振奋的壮举!“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对母校的感恩与眷恋如一颗种子扎根在我们心中,即使时光流逝、岁月更迭,母校始终是我们精神的家园、心灵的港湾,无论身处何地、相隔万里,我们也始终关注着母校的发展和辉煌。如今,母校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勇攀高峰的中医药人,诞生了多位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输出了大量领军人才和后备力量。我想说:我是山东中医药大学的学子真好!我永远为此感而到自豪!
亲爱的师弟师妹们,请勇敢地去开启人生的新征程吧!在新的时代,相信你们一定会比我们走的更快、走的更高、走的更远;亲爱的师弟师妹们,请勇敢地去追寻心中的梦想吧!相信未来从你们当中一定会走出新一代的名医、名师、名家;亲爱的师弟师妹们,请勇敢地去迎接前方的挑战吧,相信你们的坚韧和智慧会帮助你们克服艰难险阻,成就非凡未来。最后,祝愿母校在深厚的历史积淀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乘风破浪,再展宏图,谱写更加辉煌的华章!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