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聚焦 > 正文

儒医同道,齐鲁医派丨我校专家登上央视频道

【来源:山东中医药大学校友会 | 发布日期:2024-12-07 】

弘扬国粹,医路同行

山东中医药大学专家团做客央视节目

深度解读儒医文化

探寻齐鲁养生之道

让中医药智慧照亮健康生活

12月6日晚8点,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中国中医药大会》(第二季)首期《医儒同道》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开播。岐黄学者、全国名中医、我校原校长高树中,岐黄学者、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我校原副校长、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院长王振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海洋中药新药发现与开发重点研究室主任、我校海洋中药研究院(青岛中医药科学院)院长付先军,我校针灸推拿学院副院长马玉侠,附属医院中医护理门诊主任护师罗碧做客节目,为大家解读儒医“仁、和、精、诚”的精神内核以及齐鲁医派的修身养性之法,为观众揭开齐鲁医派神秘面纱,探寻齐鲁养生瑰宝,传递实用养生智慧。

节目现场,王振国教授围绕“医儒同道”主题,旁征博引,从儒家“仁爱”思想谈到中医“医乃仁术”,从儒家“和”谈到中医“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深入浅出地阐释齐鲁医派历史脉络以及儒家文化对中医学“医德医风医术”的全方位塑造,点明齐鲁大地“医儒同道”传承脉络——儒家仁爱思想与中医济世情怀相融,道出医儒兼明兼通、相辅相成、相互为用。

在“开宝葫、探宝藏”环节,节目组向我们展示了泗滨浮石、泗水砭石、针砭发源与齐鲁医派针灸所体现的制宜之道;三字经小儿推拿流派极致“仁术”所展现的仁爱之道;以及在创新中药和创新组方中的进取之道。罗碧、马玉侠教授作为宝藏分享人,现场演示了砭石、针灸、推拿等传统技法,精准讲解穴位刺激原理与手法力度把控,展示非药物疗法神奇功效。

高树中教授则结合古籍记载与临床实例,通过‌“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目无外视,手如握虎;心无内慕,如待贵人”分别讲解针灸的精简穴位、精准针刺、补泻手法,更是上台与机械臂现场对战,以娴熟的技艺手法成功打败了机械臂,彰显了传统中医人以人为本、精准找穴、施力巧妙的专业积淀。

“向海问药”环节是本期节目的一大亮点,节目走进我校青岛中医药科学院,听付先军教授细数海洋中药材,讲解三斑海马(药典海马)与膨腹海马的区别,阐述其炮制、入药方式与应用要点,拓宽了大众对中医药取材认知边界,展示了我校海药人在传承古人之智的同时,守正创新、开拓进取,充分利用山东丰富的海洋资源优势,向海问药,展现了山东中医药的时代价值。

《中国中医药大会》是国内首档向全世界传播中医药文化的大型季播节目,第二季以“地域文化”为切入点,探寻各地中医药发展脉络,打造一场集文化性、科学性、国际化于一体的中医药盛宴。节目首期《医儒同道》从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山东出发,以“医儒同道”为主题探寻齐鲁医派的修身养性之法,与观众一同发掘日常生活中的中医智慧。此次山东专家特别是我校专家亮相《中国中医药大会》,既是山东省持续擦亮“扁鹊故里、儒医文化、针砭发源地”三张名片的生动写照,也是我校传承、推广中医药文化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我校勇担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根植中华文脉,突出齐鲁特色,在做好中医药文化传承阐释、传播推广、以文化人上“走在前、挑大梁”,积极构筑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新高地,为国内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注入浓厚文化底蕴。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最系统的中医药古籍整理保护计划项目《中华医藏》学术办公室落户我校,与省委宣传部共建山东省中医药文化与中华文明研究中心,成立山东省高等学校中医药文化协同创新中心,并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示范协同创新中心,出版《齐鲁医派文库》;组织中医药文化夜市,推动中医生活化,使中医药成为促进群众健康的自觉。承办尼山世界中医药论坛、“泰山论灸”“沂山论健”、第六届中医科学大会、第七届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等重大活动,拍摄微电影《寻找扁鹊》《扁鹊归来》《扁鹊扁鹊》,持续擦亮“儒医文化、扁鹊故里、针砭发源地”三张名片;将中医药文化与儒家文化有机融合,将“仁、和、精、诚”的中医药核心价值理念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各环节,以中医药文化涵养高尚医德,培育德才兼备的中医人才。

学校将借节目播出契机,深挖医儒内涵,做好中医药文化传承阐释、传播推广、以文化人三篇文章,持续推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助推全省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和中医药强省建设,用中医药文化擦亮中华文明底色,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中医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