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才博学 壮志不已
——记我校老一辈名老中医周凤梧教授
周凤梧(1912-1997),山东省临邑县人,祖籍浙江省萧山县,著名中药方剂学家、教育家、临床家,山东中医学院(现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共党员。
周凤梧出生于三世为医的家庭。16岁高小毕业后开始学医。1940年经济南市中医考试,领取执照,在济南市永安堂药店坐堂行医。1952年4月领到中央政府卫生部发给的中字第06086号中医师证书。曾任济南市医务进修学校中医部副主任,济南市中医学会副主任,济南市市中区人民代表,济南市政协第一、二、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济南市第一中西医联合诊所所长等职。
1956年6月调入山东省中医研究班学习,毕业后留任教员。1958年调入山东中医学院(现山东中医药大学)任教。曾任中医内科教研室主任兼附属医院内科主任、中药方剂教研室主任、临床中药学及方剂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全国中医基础理论整理研究会委员、全国方剂学研究会顾问、山东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医药管理局技术顾问委员会顾问、山东省红十字会副会长、《山东医刊》副总编辑、《山东中医杂志》《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第一任编辑委员会主任,并应聘为齐鲁书画研究院画家、济水书画联谊会顾问、日照书画院高级画师兼顾问。曾被选为山东省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常务委员。早年参加九三学社,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3年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周凤梧从医50余年,执教30余载,精于医,练于药,熟谙岐黄经旨,敏于临证发挥,学识博深,勤于著述,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出版的学术专著,在国内外极有影响。其所著《实用中药学》《实用方剂学》奠定了他在全国中医界的地位。周凤梧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为中医界所称道,为中医事业的振兴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勤奋学习 艰苦创业
周凤梧曾祖、祖父、伯父都是中医,在当地负有盛名。他16岁高小毕业,便跟随清末精通中医的表兄张文奇学习中医。1937年迁居济南。他登门求教擅长温病又精于儿科的王静齐、精通脾胃学说的吴少怀、学验俱丰的徐鞠庐三位名医。经他们教诲指点,周凤梧对医理大有感悟,其医术也大有长进。周凤梧随师期间,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广泛阅读多种中医学的典籍著作,打下了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
1949年,周凤梧响应政府号召,成立济南市医务进修学校暨济南市中医学会,并任中医部及中医学会副主任,负责教务及开展中医学术活动。1951年5月创立济南市第一中西医联合诊所,任所长,诊所因为服务周到,疗效显著,不久就发展了6个门诊分所,职工达300余人。周凤梧白天门诊,晚间授课,亲自抓药品炮制质量,不辞辛劳。在他的勤奋经营、艰苦创业的精神带动下,职工们群策群力,事业蒸蒸日上,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为济南市中医的集体医疗事业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为全市联合医疗机构的相继建立树立了榜样。
医学渊博 技术超群
周凤梧学识渊博,医理精深,长于内、妇、小儿诸科。坐堂挂牌行医时就已经名噪泉城,求诊病人络绎不绝。他不仅擅治内科杂症,而且对温病学亦有一定的研究,尤长于治疗湿温、暑温、痧胀等时令病。
周凤梧一生克己奉俭,为人正直,从不折腰逢迎,不攀高接贵。对病人不分上下,一视同仁,一律热情相待,总是千方百计地为患者解除痛苦,始终以救死扶伤为己任。贫苦患者,不收诊费,还助以药资。医院门诊,业务繁忙,经常不能按时下班,但认真负责,仔细诊视,从不蹴就,且任劳任怨,态度和蔼。他不仅以精湛的医术和丰富的经验为人们留下了良好的印象,而且医德高尚,医风朴实,深受群众爱戴和敬仰。
诲人不倦 桃李芬芳
周凤梧不仅“精于医”“练于药”,而且“敏于教”,他认为要教好一堂课,必须充分准备,丰富课堂内容,经常为此废寝忘食。对于求教者,总是平易近人,有问必答,耐心教诲。对于后学者,则更是诲人不倦,关心备至。山东中医学院于1958年8月建院,初期由于师资缺乏,不能单独分科任教,几年中周凤梧承担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繁重,但他一丝不苟,备课认真,为人师表,深受赞许。指导培养的14名硕士研究生,均成为中医医疗、教学、科研的精英骨干。周凤梧在大学任教30余年,培育学生达数千之众,可谓“桃李满天下”,周凤梧对此深感自豪。他曾说:“吾以区区坐堂中医,竟能执教于最高学府,欣慰之至。每当见到学生们满怀信心地奔向祖国四化建设岗位的时候,由衷地感到‘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一乐也’。”
倾心治学 勤于著述
周凤梧从事中医临床和教学工作50年,倾心治学,勤于著述。先后主编和编著出版了多种中医基础、临床、中药、方剂著作。其中,他编写的《中药方剂学》,发行全国,印数8万,时未3月,销售殆罄。《实用中药学》出版后,已印刷3次。1986年编写的《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和《实用中医妇科学》两书,向全国发行后,很快就销售罄尽。《实用方剂学》向全国发行后,作为教学、医疗的学习参考读物,深受欢迎,已4次印行。另外,周凤梧还编著了专供教学、临床参考和老年养生之用的教材和讲义。以上著作共计620余万字,在国内外皆有重要的影响。有的多次再版,仍不能满足读者购需。
认真审订 严格把关
自1979年以来,周凤梧担负着《山东中医学院学报》《山东中医杂志》和《齐鲁中医》的主编工作,每月审订稿件达15万字之多,对每篇文章必逐字逐句地推敲和修订,以期能帮助作者达到符合选用的要求。文不成熟,决不签发,不因人取文,以文稿质量作为第一要义。他常说:“一个刊物内的每一篇文章,要看它能够给读者多少东西,作为取舍标准;故凡高谈阔论,空泛无物,或华而不实之作,概爱莫能取焉。”体现了他对刊物编辑工作的认真负责精神。
振兴岐黄 壮志不已
周凤梧为山东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与振兴,呕心沥血。年逾古稀之后,仍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为山东及全国的中医药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50年代调省起,以其雄才博学,对山东的中医药学术团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历任中华全国中医药学会山东分会副理事长,大至中医工作规划,小至一个学术会议的交流,他都亲自主持。周凤梧对中医工作敢于提出个人见解,坚持正确的意见,知难而进。甚至忍辱负重,遭人责难。但他昂首直前,表现了一个正直的中医正统气概。正如周凤梧在《光明中医》题词所言:“我是四代中医,只要为了中医事业的振兴,责无旁贷,甘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生性豁达 酷嗜国画
周凤梧是个心胸豁达的快乐之人。本来学校里给他安排了更宽敞明亮的住宅,他却眷恋着趵突泉,不肯搬离。在泉畔三室一厅的旧式小楼里,他的书房既是画室又是诊室,还是会客厅。但他总把小屋收拾的清净雅致,命名“四乐斋”。
周凤梧1931年毕业于济南国画学校,攻花鸟、虫鱼、人物、走兽,尤其擅长画虎,形神具备。索画者,积纸盈尺。作品“月季”载于《济南市卅年美术、书法作品选集》。曾有人代售其作品,周凤梧说:“我的画一钱不值,给钱不卖。只是以艺会友,所谓‘秀才人情纸半张耳’。”
成绩优异 奖励有加
周凤梧先后多次受到省市和单位的奖励。1954—1956年连续被评为济南市医务先进工作者,1956—1957年评为山东省卫生先进工作者,1963年评为山东中医学院附院先进工作者,1978年评为山东中医学院先进工作者,并授予科研成果奖状,1985年山东省政府授予优秀教师称号,同年山东中医学院授予从事中医事业40余年荣誉证书,1986年评为山东中医学院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1987年山东省教育厅授予从事教育工作30余年荣誉证书。1987年在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励大会上,《黄帝内经素问译释》荣获著作一等奖,《实用中医妇科学》荣获著作三等奖,同年《大蒜的医疗作用》荣获山东省优秀科普作品二等奖,“小儿消食片”荣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古今药方纵横》获山东省教委著作二等奖。1990年荣获山东中医学院颁发的“在指导研究生工作中,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成绩优异”荣誉证书。《实用方剂学》于1991年1月荣获山东省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进步著作一等奖,并荣获北方十省市(区)优秀科技图书评选委员会1989年度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均颁有奖励证书。1993年10月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93)9370437号证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待遇。周凤梧谦恭谨慎,从不夸耀自己。他常说:“荣誉只能说明过去,在研究中医科学事业上,永远有攀不完的高峰。”且言行一致,直到最后仍在勤奋写作,为提携后进而积极工作着。
有人曾为周老题一轴条幅,可作为他一生的写照。词曰:“钢笔是武器,阵地是处方,三个指头探明病魔来路,一双慧眼望穿罹患迷障。一生戎马倥偬,两鬓吐絮飞霜。指挥无数扶正祛邪的战斗,培养几多杏坛精兵与良将。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写就十部辉煌的乐章。抽暇翰墨自遣,丹青百花齐放,笔下莺歌燕舞,纸上寒梅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