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视界 > 说校友 > 正文

说校友 | 青年岐黄学者王炎——心怀中医赤诚,钻研肿瘤治法

【来源: | 发布日期:2023-01-13 】

    

    王炎,我校2000级中医学专业本科校友,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肿瘤科主任,肿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青年岐黄学者,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任中国抗癌协会中西医整合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肿瘤精准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上海市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委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研院所工作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等。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主持国自然5项,省部级课题7项。第一和通讯作者在Nat Commun、APSB等权威国际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副主编专著2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项,授权4项。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学进步二等奖,上海市女医师协会第三届“医树奖”,中华中医药学会李时珍医药创新奖等奖项。入选上海市曙光计划、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上海市卫生计生系统优秀学术带头人等人才计划。擅长将传统中医辨证方法及心理干预结合,降低肿瘤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率,减轻化疗耐药和毒副作用,改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获上海市第三届医树奖青年临床医学科技创新奖。
    从理论到实践,从书本到临床,王炎师从多位名中医,在传承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基础上,善于汲取现代医学研究进展,深耕临床工作十余年,致力于中西医结合防治大肠癌转移的机制及应用研究。在中医药抗肿瘤免疫调节及肿瘤微环境的研究,尤其是在中医情志对免疫微环境和肿瘤转移的作用机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她注重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发挥中医药抗肿瘤优势,采用六经辨证治疗肿瘤,精准辨证,总结了经方治疗肿瘤的应用规律,提高了临床疗效,形成了经方临床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她聚焦肿瘤患者身心健康,以中药、音乐等疗法调畅患者情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对以中医传统情志理论为指导的中医药干预肿瘤患者心理状态有深入的研究。
    在面对患者时,王炎时刻要求自己保持谦和、谨慎、诚挚、负责、认真的态度,秉持“救治患者是医生的基本职责”的信念,多种荣誉傍身不改初心,与患者平等沟通,倾听患者的需要,用所学的医术最大可能地去减轻患者的痛苦。由于每次出诊时排号的患者较多,有时患者等不及,王炎总是耐心温柔的向患者解释,站在患者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感受,一遍遍的讲述只是为了让患者就诊更加顺利,更是为了清楚了解每位患者的疾病,她总是微笑地面对每一位患者,告诉患者别着急慢慢讲。她对待病患认真负责的态度以及精湛的医术获得患者一致认可。
    王炎总是忙碌在工作的第一线,白天除了在临床工作中忙碌,还要到研究所指导学生实验,晚上回家又要继续查阅文献,和学生讨论课题,碰到申报科研项目时忙起来更是废寝忘食,身边的人总戏称她为“比星星都要晚睡的人”。王炎认为,做科研时必须能够耐得住寂寞,要专心持久地做一件事,同时也要保持好奇心,学会苦中作乐,在科研过程中寻求乐趣。在科研工作中,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基于肿瘤微环境及湿热证对大肠癌转移作用的研究发现,建立以“清热化湿”为基本治法的大肠癌转移防治策略,RCT临床研究证实清热化湿法能够降低大肠癌术后转移率,并揭示了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抑制大肠癌转移的机制,进一步通过亚组分析,发现情志功能障碍是影响大肠癌转移的重要因素,为从中医情志致病角度开展肿瘤转移防治提供了新思路。明确了经方小柴胡汤调节情志应激状态,改善肿瘤患者预后的作用及其机制,揭示了中医情志致病理论治疗肿瘤的作用,丰富了中医情志致病理论及其在肿瘤防治中的科学内涵。这一成果发表在国际替代医学最高影响力杂志Phytomedicine等期刊。
    王炎认为,做科研要有耐心,要有创新,要对中医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根植于经典,掌握科研最新动态,才能做出一番成果。她目前已指导完成学位论文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10余人,其中多名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研究生优秀毕业论文等。带领团队与复旦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悉尼大学、美国斯隆癌症中心、美国圣约翰大学、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的基础。
    心向未来,躬身前行。王炎始终身体力行,用责任和担当诠释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让医者仁心仁术成为大爱无疆的格言,在未来同样作为医护人员的我们,更要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并培养共情能力,为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