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中医外科学1997级校友牛素生在福建中医药大学工作期间履职尽责,爱岗敬业,积极献身于教育事业,教学能力突出,多次获得荣誉称号,下面请跟随“小友”一起来了解下牛素生校友的个人事迹吧~~
牛素生,我校中医外科学1997级校友,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副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骨伤科分会青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骨伤科专业分会理事,海峡南少林手法医学协会理事会理事。福建中医药大学第四届教学新秀、第五届教学标兵、第六届教学标兵和“教学成就奖”获得者。曾获“福建省优秀教师”、福建省“高校青年教坛新秀”等称号。先后获得福建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福建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和福建省第六届、第七届科普讲解大赛二等奖。获福建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主持《中医正骨学》为福建省一流课程,参与建设的《虚拟现实中医正骨手法操作训练项目》和《中医骨伤科学基础》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参与国家“十四五”规划教材《中医正骨学》《骨伤科手术学》和《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编写。主持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福建省教育厅和卫健委科研项目各1项,发表论文10余篇。授课课程《中医骨伤科学基础》《中医正骨学》《中医骨伤科学》等。
一、薪火相传,接过前辈的接力棒
我是2002年读研究生来到福建,来到学校的,一晃已20余年。至今仍依稀记得当我接到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大学同学一脸羡慕的表情,因为我能有机会见到课本的主编:张安桢教授和王和鸣教授。
时至今日仍似有恍惚之感,因为在那之后的若干年内,非但见到了骨伤界的老前辈,更没想到的是竟然在命运之神眷顾下后来能到学校,成为一名中医骨伤科学的专任教师,成为前辈们的同事,内心虽倍感荣幸,却也忐忑不安:我能行吗?所幸的是,在前辈们的庇护之下,我们已经顺利的接过了前辈们的教鞭,逐渐成为专业教学的中坚力量。
现如今,年过八旬的王和鸣教授仍然活跃在学校乃至全国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学术的舞台上,老一辈骨伤人的精神,不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发扬吗?每当我站在讲台上,望着教室里一张张青春洋溢的面庞,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而不久的将来,他们也会逐渐成长为新一代的中医骨伤人。薪火相传,不就是像这样一棒接一棒地生生不息吗?
二、奋楫争先,我们一直在路上
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团队的力量。回想初次站在讲台上时,对教学没有什么概念,更谈不上技巧,只是简单模仿我的老师们授课时的样子。
后来,学院为每位年轻老师配备一名指导老师,我的指导老师是李楠教授。从那以后,才慢慢的明白了什么是教学大纲,如何撰写教案,怎么做课件,如何抓住重难点以及授课过程中如何导入、展开和小结等等。但是,随着教学的逐步深入,对一些知识点的讲授总感觉有所欠缺和不足,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正骨八法(手摸心会、拔伸牵引、旋转屈伸、提按端挤、摇摆触碰、夹挤分骨、折顶回旋、按摩推拿)存在老师难以实际操作,学生也难以理解的现象,致使实际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相差甚远。
《礼记》中:“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教学相长不就是这个道理吗?于是,在李楠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积极寻找途径解决教学上的困难,创建了全国第一个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中医骨伤科学虚拟仿真教学项目,开创了中医骨伤科学虚拟仿真教学的新时代。
也是在这种开创精神的指引下,我们先后获得了两门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和三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主编了三部国家统编教材并获得了两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励。“教无定法”,教学的创新永无止境,我们也一直在前行的道路上,永不停歇!
三、笃行不怠,以赛促教助成长
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学校优秀的平台支撑。学校领导对教学高度重视,主管教学的教务处和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为我个人的成长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教务处的同事们对一线老师教学服务事无巨细、热情周到。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许克祥处长严谨的工作作风中又透着幽默和热情,总能从我们提供的各项教学比赛材料中发现致命的问题并且给出最为恰当的解决方案。至今仍记得参加福建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时精心准备的两个内容被全盘否定时的尴尬,“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也是伴随着这种磨炼,让我逐渐在各种教学比赛的舞台上崭露头角,更好地展示了自己,从而有了获得学校第四届“教学新秀”和第五、第六届“教学标兵”并最终获得“教学成就奖”的机会,也才能够让我有机会自2018年以来,先后获得“第四届福建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福建省高校青年教坛新秀、第二届“福建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福建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福建省优秀教师和福建省第六、七届科普讲解大赛二等奖等七项省级奖励。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我愿把教学作为自己努力奋斗的事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愿继续在最普通的岗位上,尽自己最大的能量发出更多的光,既闪耀自己,也能照亮更多学生前行的道路。